王阳明吧
关注: 50,435 贴子: 349,319

各求本性,致极良知,止于至善!

  • 目录:
  • 历史人物
  • 10
    各位道友,还是要特别强调注重先生提的“事上练”,咬文嚼字多说无益,需要我们去事上格物和体贴感悟。 建议以后在吧里多分享些生活中碰到的具体事,然后如何运用心学的力量将事情解决,自身又有何感。
    折花当酒 11:56
  • 0
    古人云:“不受曰廉,不污曰洁。”廉洁是从政为官的基本品德标准,也是确保一方风清气正的前提和基础。廉洁自律,贵在廉洁,难在自律。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,最大的敌人是自己,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。 坚持“慎”字当头,把慎初、慎微、慎独、慎友作为处事原则,做到廉洁自律。
  • 4
    阳明先生说良知不学而能,但是良知不应该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吗,要不然如果一个人出生后就远离社会,甚至融入野兽之中,那这样的人怎么会有人类的思维方式,恻隐羞恶之心,进而良知?
    wwwwo0ok 10:29
  • 371
  • 48
    今天读传习录 良知何事系多闻,妙合当时已种根。 好恶从之是圣学,将迎无处是乾元。 在虔州九川将告别先生,写下这首诗。 我所理解的大意,良知何须依赖多闻多见,人生来就有这个天之灵根。好恶从之就是圣人之学,将迎有个私己的心即无处是乾元。 阳明先生曰:若未来讲此学,不知说‘好恶从之’从个什么。 我看诗的意思甚好,好恶从之是圣学一句,足见九川已得功夫要领。但阳明先生一句点破,此诗实际藏有病痛。既然良知不用多闻多见
    呜呼呀 6-2
  • 1
    心即理、致良知、知行合一、心外无物、心物一体,所有这些概念说得是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的心法,是道,用来指导人生的。 离开了修齐治平,把心外无物理解成“看不到就不存在”是外道。 如果粗略来理解,可以说心外无物的意思是失去了认知主体或者认知出现偏差,物就不能被认知或被正确认知,导致物也失确了本体。 知是心的本体,知是物的本体,心是物的本体,如果心被私欲阻断,心所见的就不是物的本体了,所以我说无心外
  • 9
    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
  • 13
    我深知世界上没有完全正确的哲学,阳明心学有没有错误之处?阳明心学有没有局限?
  • 4
  • 10
    上次我刚删完帖,你紧跟我后面发这么几句话。现在跟其他人都没有关系,只有咱俩清清楚楚,所以希望你来解释下
    流墟 5-31
  • 11
    严嵩,字惟中,江西袁州府分宜县人,是列入《明史·奸臣传》里的人物。早在严嵩离开历史舞台不久,以他为主人公的故事和小说在民间各种流传,又被改编成戏文搬上戏台,老百姓听着故事看着戏曲,严嵩的奸臣形象从明朝中期开始便慢慢深入人心。 徐阶,字子升,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人,为官期间斗倒严嵩,提拔海瑞,为张居正铺路,史称“贤相”。人们称赞他为“明朝头号政治家”。 然而仔细考察二人的为人行事,尤其是他们之间争权夺利
  • 23
    这个困扰了我很久 我还专门看了中庸 论语 就是找不到现代化的解释 该怎么理解 求帮助
  • 2
   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婴儿,都曾经没有焦虑、没有烦恼、没有竞争、没有压力、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地存在着。如果饿了,我们会哭喊着寻找母亲的乳房;如果饱了,我们会甜甜地睡去。这个世界的一切,在我们眼中都是新鲜、美好的,任何东西到了我们手上,都可能变成好玩的玩具。我们充满活力,我们拥有一种与生俱来、不假外求的充实和喜悦。我们和世界浑然一体,一切都是那么完整、丰富和单纯。存在对于我们而言,就是上天所赐的一件丰盛
  • 13
    大家指证谢谢
    天和1114 5-29
  • 1
    今天课上,老师说中国有两个半圣人,其中一个是曾国藩。说朱熹我都忍了,说曾剃头是圣人,祖上没被杀绝是吧!!#奇葩教师#
  • 0
    “凡祸福利害之说,某亦尝讲之。君子以忠信为利,礼义为福。苟忠信礼义之不存,虽禄之万钟,爵以侯王之贵,君子犹谓之祸与害;如其忠信礼义之所在,虽剖心碎首,君子利而行之,自以为福也,况于流离窜逐之微乎”
    呜呼呀 5-29
  • 522
    我能对自己的身体升起仁爱之心吗? 我要对自己的身体升起仁爱之心。 仁爱之心是儒家之根基所在,别的话也不多说,欢迎大家提出自己的疑问。 第一,凡有问,不论早晚,我会逐一回答,尽量不会让各位问题落空。 第二,大家尽量问些实际的问题。 第三,入门方法就是上面两句话,不断的重复即可。
  • 31
    因为这段时间一直在学习小组里讨论传习录的学习心得,有一个学得较多朋友谈到 技术知识以及西方的管理理论皆是心外之理,心外之物,无法安顿内心,不合乎天理,不顺应宇宙的意志。 这点让我大为困惑,这不是相当于把学习知识等同于自私,满足私欲这些恶了吗?如果这不顺应宇宙的意志,岂不是那些校园知识都这样?那立志不是只有成为圣人君子这条路了? 欢迎各位帮忙解惑
  • 0
    挺好的,牛人还是很多的
    聆涛 5-26
  • 1
    同标题,谢谢,共同学习
    聆涛 5-25
  • 0
    “知者行之始,行者知之成”不是究竟话头。知是心的本体,心即理,知就是天理。知行本是一体,齐头并进,当行则行、当止则止,依据是知这个头脑(本体),否则就是逐物。知是行的头脑,才是知行合一的真实含义。
  • 0
    心得其宜之谓义。随时随地心得其宜,只是集义
    呜呼呀 5-25
  • 1
    心学与佛氏的根本区别: 儒家入世,有些知不行不足以恢复“不动心”的状态(心灵的定、乐、知的本然状态),所以强调知行合一。 佛家出世,更多的强调解脱,强调的结果就是把知也作为“空相”给致掉了(因为出世,所以不用担责任,才可以给致掉),所以强调看开、放下。 说到底,是个体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,对个人的不同要求,也是理所当然。 总结:入世时知行合一,出世时四大皆空,才是务实的态度。
    呜呼呀 5-25
  • 3
    唯一的不变就是“变化” ,唯一恒常就是“无常”。如果你热爱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生命,那你就不该拒绝无时不在、无处不在的死亡。换言之,‘无常’固然是埋葬万物的坟场,却也是孕育生命的子宫;‘无我’固然是杀死昨天和过往的刽子手,却也是催生明天和未来的助产士。所以,当死亡在你面前裂陷为一处绝望而黑暗的深渊,你应该看到,它背后隐藏着一座通往希望和光明的桥梁……这座桥梁的名字,就叫作新生。” 给我看跪了
  • 13
    此处阳明先生所言“平地有何可见”与为外好高之病有和关系,或者说阳明先生这么说是何意?
  • 1
    对王阳明的智慧有了切实的兴趣,希望推荐一些书,从初级到深入,谢谢啦
  • 2
    我们的目标:(在现实中)始终力行“克己穷理”工夫并一以贯之(“夭寿不贰,修身以俟”),永远学问思辨、总结完善,直至吾心“去尽私欲,纯乎天理”,以掌握、遵循事物发展运动的客观规律(包括一般的和特殊的)与心理良知(包括人事人情伦理道德),从而“知性知天、止于至善”,最终实现正确的有终无咎的命运(“尽道以立正命”)。 目前群有64人,学院派和非学院派兼有,提问探讨都含一定的实践和思考,基本不闲聊。 我2020年始学理学,完整学
  • 20
    我是一个00年的男生,去年开始上班,每天下班后回家躺在沙发上玩手机,熬夜,困了眼睛累了,也躺在床上刷一些短视频,基本过了12点才睡觉,晚上快睡觉时经常感到精神空虚。也没有任何兴趣爱好,想培养一些,发现自己根本坚持不到一个月,之前买了相机,弓箭,鱼竿,都是没玩几次就放着吃灰了,当时的热情很高,买了后就一点儿兴趣也没有。看书也是这样,偶尔想读一本书,买了后根本读不了几页。也有拖延症,吃饭睡觉上厕所去也会拖
    wwwwo0ok 5-21
  • 9
    当一个人做了错事,一直惴惴不安,害怕别人发现,毁了自己以往的形象,最应该怎么做呢?求教各位大佬。
  • 8
    待会打算去绍兴阳明墓,有没有什么要注意的?第一次去历史名人的墓,不知道有什么忌讳
  • 8
    知行合一就是做事的时候随时保持觉知,这个知是觉知,不是知道。 觉知就是随时观察自己的情绪思维欲望产生的根源路径是怎么样的
  • 14
    如何专注于自己的内心?而不受外界的影响。还有学习上感觉没有动力,是不是没有立志原因?
  • 92
    立志,不太易。阳明先生解三十而立为此志常立。 若得立志这个功夫头脑,到而立,不惑,知天命,耳顺,从心所欲也只是志到熟处。 今天这个学问要紧处,正是可以讨论。明这个志,即致良知。附传习录一篇。 先生曰:我此论学,是无中生有的功夫。诸公须要信得及,只是立志。学者一念为善之志,如树之种,但勿助勿忘,只管培植将去,自然日夜滋长,生气日完,枝叶日茂。 有肯与吧友讲习讨论者,于学问功夫必有所得。
    苏复礼 5-20
  • 4
    求解,麻烦大佬们替我解惑 1.王明心学是否是唯心主义?有什么不同 2.基督教所表达的上帝是否也是代表唯心主义? 3.心学和基督教有相似点吗?
    zhanpar 5-20
  • 7
    在广州待了几个月了,说实话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家的压力真的非常大。 这其中年轻人尤为严重。 先说下道理,如果大家不想看,可以直接看最后一段。 心是什么呢?我知道这里是心学吧,但还是要借鉴一下佛学来说明这个东西。 人快乐的源泉其实是来自于对世界的脱离感,人有喜怒哀乐,皆是因为大家认为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,这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。 首先要说明,这个世界不是物理世界,而是每个人心中感知的世界,大家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
  • 2
    事情要从一首,《西游记》的《敢问路在何方》?说起。
  • 118
    《中庸》“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”。 晚上,因孩子不讲卫生狡辩而发怒大吼了一场,感觉孩子不懂事不知感恩,越想越气。老婆劝解,我说火不发出来,憋着难受。 继而想到,遇到自己让自己发怒的事,如何表达是对的呢?不发火,怕是久了要憋出病来,发了,要顾忌分寸不合适,伤了对方。悲哀啊,要成了邯郸学步了。
  • 10
    随着致良知的实践,越来越清楚,致良知本身,就是虽千万人吾往矣。 致良知就是表达自己,但最大的障碍,往往是千百年来的深入骨髓的是非教条(为反抗教条而反抗同理)。 教条不仅存在于自身,还有身边形形色色的人。等你好不容易,摆脱自身的教条,你会发觉有些决定,会遭受周围的人一样的眼光,甚至反对,辱骂。 只是对于能够致良知的自己来说,周围的异见根本不值一提。 真所谓“虽千万人,吾往矣”。
  • 7
    以先生诗镇楼 用之则行舍即休,此身浩荡浮虚舟。 丈夫落落掀天地,岂顾束缚如穷囚。

  • 发贴红色标题
  • 显示红名
  • 签到六倍经验

赠送补签卡1张,获得[经验书购买权]

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

下载贴吧APP
看高清直播、视频!

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>>

小吧:小吧主共7

会员: 同心

目录: 历史人物